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以提升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加快推进人防与军队建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1 09:4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习主席多次强调,军事斗争准备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高瞻远瞩,为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
习主席多次强调,军事斗争准备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习主席这一重要指示,高瞻远瞩,为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向。人防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必须围绕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行动的职能任务,大力推进人防与军队建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军地融合建设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区域联合防空、应急行动能力,确保关键时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一、将人防组织指挥融入军队指控体系。组织指挥是人防行动的核心与枢纽,必须充分发挥人防实行县以上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优势,积极争取军事机关的领导和指导,着力将人防组织指挥与军队指控体系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战时联合防空指挥效能。一要完善应急预案。着眼信息化条件下空袭作战的特点规律,把未来城市防空面临的威胁分析透,把各种可能突发情况预想全,制定城市防空应急预案;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建立与省军区系统的沟通联络机制,积极协调将城市防空与城市防卫、要地防空方案对接,主动参与应急部门修订火灾、洪涝、毒化、地震、动乱等情况处置预案,努力建立融为一体的应战应急预案配套体系。二要健全指挥手段。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方法有效结合,构建“要哪哪通,叫谁谁到”的指通网。研究将人防指挥通信手段和机动指挥通信系统编入省军区指挥体系,作为战时城市联合防空袭行动指挥的重要构成要素;严格按照军队标准建设人防指挥通信设施设备,建立军地互联互通的通信网络;要以军地互联、上下互通、区域联网为基本要求,统一设施建设标准、相关接口和兼容设备,确保军地信息实时共享。三要规范指挥流程。依据军事机关的城市防空袭行动组织指挥程序,进一步精细规范指挥运行方式,细化指挥程序内容,明确不同岗位任务,形成反应灵敏、指挥高效的人防指挥运行机制;按照军队战备值班建设标准,统一各级人防机关战备值班及空情、通信值班室内部设置,细化各级各类值班制度及情况报告的要素内容、方式、时机、要求,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快速接收、快速决策、快速处置。四要参加演习演练。将人防机关和信息化装备编入省军区系统实兵演练要素,按照战时指挥编成、指挥流程、指挥位置和实际指挥身份,重点围绕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等新课题、新内容,在近似实战背景下,全要素全过程参加演练。完善城市联合防空预案,检验人防信息化装备技战术性能,提高防空袭行动的人防组织指挥能力。五要落实各项保障。着眼军队指挥体系联合行动,逐一明确人防行动的个人物资、指挥器材、抢救抢修装备储存库建设的内容、标准,着力落实分类分项、分库分区储存要求,确保“定人、定物、定车、定位”,满足随时遂行任务需要。 二、着力深化军地一体防护体系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空袭实战案例表明,防护方积极利用己方的地形特征,构筑防御工事,修建飞机洞库、导弹阵地掩体和地下指挥所,能够有效保存部分实力。组织城市反空袭作战,只有首先把防空力量的自身防护工作做扎实,保存战力,才能有效应对和抗击空袭。人防系统要发挥地下防护工程建设的优势与经验,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逐步建成系统配套、军地联用的综合防护体系,解决好未来防空作战的“依托”问题。一是指挥工程体系。着眼战时应战及平时防灾,按照战术技术标准,围绕省军区、军分区及防空力量指挥机关作战指挥需求,建设军队与人防结合、地上与地下结合、平时与战时结合的指挥工程,为联合防空指挥部提供隐蔽指挥场所;突出抓好配套的指挥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的防护工程建设,确保不间断实施指挥、稳定可靠的情报来源和指挥通信的畅通。二是武器装备工程体系。结合城市防空袭行动预案,在重点防空区域特别是重要经济目标附近,分专业或按任务分类分批建设人防工程,作为武器装备的储存隐蔽场所,解决主要防空兵器和装备以及物资器材的防护问题,切实增强抗高技术侦察、精确打击及整体防空袭能力。三是战备通道工程体系。每年从人防易地建设费中拿出部分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城市防空战备通道工程建设,特别是指挥工程与专业救援力量、防空部队、物资储备工程、武器装备工程之间,要建设地下交通道路。条件允许的,要与重要经济目标及野战防空部队、要地防空部队建设地下直达通道,并抓好备份道路建设,确保战时各种防空力量和装备物资等及时快速到达指定位置,并进行有效防护和综合救援。 三、建立军地空情预警资源共享机制。目前,空情预警作为城市防空的“耳目”,体系还不够完备,存在“看不清”“看不见”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防空作战的难题。人防作为“被动式”防护力量,尽早获取空情预警信息,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存战争潜力至关重要。一是在空情来源上要坚持区域一体。人防与军队建立上下衔接的纵向空情预警网,加入雷达部队空情预警体系,坚持全时收听,不间断地接收和适时传递空情预警情报;建立左右相连的横向空情报知体系,充分利用人防通信设备和低空预警设施,与驻地空军和相邻省市情报中心建立并保持稳定可靠的情报共享机制。二是在手段运用上要军民结合。以军队雷达网为主体,以空中预警力量和地方民航、海运、邮电、气象、人防等部门力量为补充,进行一体化组合使用,提高远距离空情预警的全面性、真实性和连续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人防、民兵预备役人员分布广、情况熟的优势,在重要目标周围高密度布设对空观察哨,进而减少雷达盲区,提高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发现概率;突出军用情报传递网络的专一性、隐蔽性、稳定性,以及民用信息传播媒体的多样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信息覆盖的大众性等不同优势,进一步提高空情传递效率。三是在力量配系上要多点联网。将军地各种雷达相融合,统一部署,按不同性能、不同频率联合组网,构建由远至近,多方向、多层次、大空域、全时域的预警网络,及时、不间断地获取空情,以满足城市防空需要;建立纵深梯次的观察网,以民兵预备役和人防技术力量为骨干,编组空情观察分队,配备必要的观测和通信器材;以城市为中心,以敌空袭兵器主要来袭方向为重点,建立多渠道观察网,以弥补部队雷达网的不足。 四、推进专业队伍与后备力量同步建设。针对当前人防专业力量与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力量存在交叉编兵、一兵多用,训练难落实、多头指挥等问题,深入研究探讨人防专业队伍与后备力量联建、联训、联用办法,着力提高整体作战能力。一要明确人员编组。打破行政管理界限,根据城市防空及其他应急任务,由军事机关依据各专业力量担负的任务、兵员结构,统筹安排编兵单位和被编人员、数量、专业,切实解决编兵单位多、兵员数量少,以及“抢兵员”的问题。二要强化实战化训练。由军事机关统一制定训练计划,人防部门根据任务安排训练内容,将人防专业队伍与民兵、预备役等力量同步展开各课目的训练演练,重点加强复杂电磁环境、复杂气象环境下的指挥信息系统和通信传输系统的操作训练;完善训练设施,增强场地实战环境,走开“全程导调、对抗演练、综合评估”的路子。三要统一使用力量。在军事机关统一领导下,人防部门参与制定城市联合防空袭行动救援力量的编成、任务和战时配置,着重明确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和消除空袭后果时,各种救援力量的综合使用,着力解决各种救援力量分布使用不均或盲目用兵等问题。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qikandaodu/2021/0421/1615.html



上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新中国区域主义治疆范式
下一篇:美研制间谍卫星之王可覆盖地表区域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