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多中心城市发展的鲁尔经验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6-17 16: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德国鲁尔区有人口570万、面积约4953平方公里,由50多个形态各异的地方自治市镇组成,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然而,回溯百年,在发展初期,该地区曾因在工业生产、
德国鲁尔区有人口570万、面积约4953平方公里,由50多个形态各异的地方自治市镇组成,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然而,回溯百年,在发展初期,该地区曾因在工业生产、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未形成系统规划,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发展问题,如空气混沌刺鼻、土壤侵蚀退化、河流肮脏污浊、环境质量堪忧。为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战后,鲁尔区重新制定城市规划,在空间分布上,不设立单核集聚的单中心,而是以杜伊斯堡、埃森、波鸿、多特蒙德等几个相对较大城市作为支点,在市镇层面上形成多中心结构。 强化多中心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其实,围绕多中心结构的城市发展规划,鲁尔地区很早就展开了讨论和设计。1912年,罗伯特·施密特制定的先驱性规划中便提出了鲁尔区西部城市“多中心并置”的方案。1920年,德国政府认识到鲁尔区面临的严重问题难以由单个城镇解决,决定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共有88个协会成员,由60%的市县政府代表和40%的企业代表组成。 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成立初期,仅负责制定交通路线、规划工业用地、开展环境整治等一般开发项目。二战后,随着鲁尔区不断发展,协会的职能和管辖权不断扩大,承担起区域整体规划的重任,对鲁尔区多中心结构的实现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60年,协会提出把鲁尔区划分为三个地带:第一地带是鲁尔河谷地带的煤矿、钢铁产业集中区;第二地带是人口高度集中的鲁尔中部地区;第三地带是鲁尔西部、东部、北部等迅猛发展的新区。针对三大地带的发展特点,协会继而提出“稳定第一地带、控制第二地带、发展第三地带”的战略思路。1973年,著名画家、建筑学家布赫霍尔兹描绘出了振奋人心的未来鲁尔区景象——就像一系列互动卫星组成的系统。1977年,北威州“州发展规划”更是明确了鲁尔区的多中心网络结构(由低、中、高三等级中心地组成),这一结构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一体化程度。 基础设施“分散式集中”是鲁尔区极为鲜明的特点,其交通、就业、教育、医疗、购物、娱乐等功能并非像柏林、慕尼黑都市区那样集中于一个单中心,而是有序、均衡地分布于整个区域。仅从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来看,目前,鲁尔区就已构建了一个包括高速铁路、区域快速铁路、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在内的完整轨道交通网络,且按联结功能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由高速铁路、城市特快、欧洲城市特快、区际快车构成,前三者主要联结鲁尔区与国际大城市,区际快车则主要负责衔接前三者。鲁尔区城市较为密集,高速列车难以满足要求,第二梯队交通网络体系应运而生,由区域快车、区域列车、市郊车构成:区域快车负责联结鲁尔区的各主要城市,中途停车较少,发车时间间隔一小时;区域列车运行线路较短,对区域快车起补充作用;而与区域快车、区域列车相比,市郊车联结的点更多,面更广。如今,鲁尔区内现有市郊车运行线路13条,为了避免与地面交通交叉,市郊车在通过市中心时走地下路线,发车时间间隔10分钟,区域间短途通勤有效推动了多中心城市结构迅速发展。第三梯队由地铁和城市有轨电车构成,在距离市中心5公里的范围内,以地铁和城市有轨电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其特点是站间距短、发车频率高,发车时间间隔2.5分钟。 打造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差异性优势 多中心城市布局有助于培育多样化互补型产业链条,促成地方规模经济和劳动力资源差异化发展。 杜伊斯堡市:物流产业与数字化产业。杜伊斯堡曾是德国钢铁、煤矿中心,德国炼钢能力超过400万吨的钢铁厂有7个,其中5个在此。杜伊斯堡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主要是分两步走。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随着重工业的衰退,杜伊斯堡作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战略决策,通过购买钢铁厂原有土地,招商引入大批物流公司,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从重工业基地转向内陆航运和物流服务中心。二是发展数字化产业。通过打造智能物流、智能政务、智能物联网,杜伊斯堡实现了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埃森市:工业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1989年,鲁尔区对衰败程度最大、环境污染最深的埃森市实施《国际建筑展计划》,开发规划两条特色工业旅游线路:一条是工业文化之路,包括22条主体路线,贯穿9个工业化景观;另一条是工业自然之路,包括12个工业移民城镇和6个国家级工业文化博物馆。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使鲁尔区实现了从工业城市到“欧洲文化首都”的华丽转身。 波鸿市:生物医药与信息安全产业。政府在波鸿鲁尔大学周边规划了“北威州健康大学”“鲁尔生物医药园”,推动生物医药与新兴健康产业迅猛发展。同时,波鸿鲁尔大学与波鸿市在信息安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每年提供二百多名信息安全专业的毕业生,致力于将波鸿打造成为德国信息安全之都。创新高校技术转移模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波鸿鲁尔大学通过建立Rubitec公司,对接大学的研发活动,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匹配分析,协助发起和管理技术创新项目,评估专利申请许可及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校园内的技术创新成果高效产业化。 多特蒙德市:服务与技术产业。1968年,多特蒙德大学建立,专注于电子信息、化学技术、医药工程、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研究。1985年,多特蒙德技术中心与多特蒙德科技园建立,与多特蒙德大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的有机整体。多特蒙德市致力于由工业城市转型成“科技之都”,因此对入驻技术中心与科技园的产业选择非常慎重,注重引进新兴能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及微型机电等主导产业。同时,实施引导产业集聚的六个重大项目:多特蒙德港转型为电子物流港,以新经济、新产业为主;威斯特法伦恩特以物流业为主;老机场转型为以商贸、工业、服务业等功能为主;斯塔克鲁东区转型为e-实验室和IT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集聚地;凤凰新区转型为以保险、微型机电、电子商务、休闲等功能为主;科技园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园区。 完善多中心城市治理与协作机制 多中心城市结构使得区域治理与协作在鲁尔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区域治理多中心、多层面、多类型特征,鲁尔区主要采取“区域联盟+次区域协作+私人机构推动+特殊项目运作”的区域治理与协作模式。 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地区最高规划机构,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来开发利用资源。同时,它还扮演着“区域联盟”角色,成员城市可以自主选择加入或退出该联盟,城市行政领导人作为本地公民代表参与联盟的决策活动。 当地方有明确的共同需求时,次区域协作产生,为城市治理提供新范式。如波鸿市、埃森市等处于鲁尔区核心位置,均面临建设用地缺乏的问题,它们自发组织起来,制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统一谋划、科学布局,避免恶性竞争,这一由地方发起的非正式区域土地规划得到了州政府的认可。 私人机构介入区域治理系统的创新模式,可以说是鲁尔区域治理的一个亮点。上世纪80年代末,为有效应对钢铁煤炭危机,鲁尔区大型企业组织发起“鲁尔倡议”。如今的“鲁尔倡议”已转变为大型企业CEO汇集的俱乐部,致力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吸引外商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形象,为鲁尔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除了以上区域治理机制,鲁尔区还注重运用一批中长期建设项目,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如1989年—1999年通过举办“国际建筑展”,鲁尔区对经济社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与更新,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将废弃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工业专题博物馆、景观公园,将工业城市改造成集工业旅游地、工业遗迹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城市,进一步提升区域长效治理水平。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qikandaodu/2020/0617/356.html



上一篇:碧水东流展襟怀
下一篇: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的制度执行力与治理效能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