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演唱风格的区域划分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0 13: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的产生及内涵 蒙古族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部落联盟。据《旧唐书》记载,唐代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当时蒙兀室韦人以及后来的“室韦—鞑

一、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的产生及内涵

蒙古族源于秦汉时期的东胡部落联盟。据《旧唐书》记载,唐代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当时蒙兀室韦人以及后来的“室韦—鞑靼人”,都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山脉和额尔古纳河流域,所以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山林地带,即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随着生活习惯的积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林狩猎文化。

1206年,成吉思汗武力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随着战乱的平息,社会趋于稳定。在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新的音乐形式——草原牧歌更是蓬勃发展,并取代了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古老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元代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转型期。在这长达百年的历史阶段,蒙古族的音乐艺术与文化蓬勃发展,逐渐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阶段,是蒙古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繁盛时期,成功地从“山林狩猎文化”过渡到“草原游牧文化”。而“乌日汀哆”(长调),成为了草原民族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最好形态,标志着蒙古族音乐最典型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特点。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传承、发展与变迁,“乌日汀哆”(长调)在达延汗时期发展为成熟、具有独特形态的艺术形式,确立了长调牧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特点,成为蒙古族民歌中最为灿烂又耀眼的明珠,它的光芒也深深地影射了蒙古族其他种类的名族歌曲的表演形式。不仅使宴歌随之经历了一个大型化、长调化的演变过程,而且使得整个蒙古音乐进入了一个以长调风格为主的历史时期。

辽阔的草原、无边的天际赋予了长调“词少腔多,节奏悠长”的特点。长调在蒙语中称“乌日汀哆”,“乌日汀哆”中的“乌日图”汉语的解释是长久、永恒。在蒙语中,“乌日汀哆”与“包古尼哆”一词相对应,释义为长调与短调。“乌日汀哆”中的“乌日图”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在乐曲中把它理解为悠长的旋律或唱腔。蒙古族乌日汀哆(长调)的起源,离不开蒙古族的自然生长环境、游牧的生活方式、悠久的民族文化与浑厚的审美与情感特点。大草原的辽阔与深邃,游牧生活的动荡与迁徙,草原民族的淳朴与刚烈,草原文化的悠久与博大精深,无不与“乌日汀哆”(长调)的歌词曲调紧紧相融,赋予长调民歌悠扬又不乏起伏,平静中不乏灵动的特征。

其次,“乌日汀哆”也称“浩沁哆”意为旧时的歌。“乌日汀哆”的产生要早于蒙古族的历史。前面提到蒙古族音乐大概划分为三个时期,在蒙古族走出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山脉之前“乌日汀哆”就已在蒙古高原存在了。蒙古族到来以后又延伸和完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艺术,这种延伸、继承和完善都是早已存在于蒙古高原的音乐,后来蒙古人称之为“乌日汀哆”,所以理解为旧时的歌也是有道理的。

最后,从“乌日汀哆”字面理解,它还含有“永恒”的意思。这就说明“乌日汀哆”这种音乐有一种传承、发展、长久、永恒的文化精神。

以上三点说明,“乌日汀哆”是包括事物多特征的名词术语,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长久性。

二、“乌日汀哆”(长调)中的“诺古拉”

“诺古拉”是“乌日汀哆”区别于其它民歌演唱的标志。“诺古拉”,汉语的解释是“皱褶、折痕、弯转”等意思。一般在“乌日汀哆”(长调)音乐中被解释为优美的波折音。 “诺古拉”在“乌日汀哆”(长调)的歌曲演唱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长调歌曲演唱表演的灵魂。有一句蒙古族流传甚广的谚语叫做 “没有骨髓不成脊椎,没有‘诺古拉’不成歌曲”,可见“诺古拉”在“乌日汀哆”(长调)歌曲中有着极其为重要的角色。

从演唱技巧的角度来讲,“诺古拉”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演唱形式:

第一种:“浩来诺古拉”。“浩来”译成汉语是“喉咙”的意思,这是已故名师照那斯图先生及民间约定俗成的术语。实际上这种“诺古拉”是由声带的特殊颤动发出来的,所以现在多数人都称“声带诺古拉”,表述的更直接,准确了。演唱这种诺古拉时同度音反复波动产生的音响效果,这种“诺古拉”唱法是“乌日汀哆‘诺古拉’”的基本演唱形式。无论是男性歌手还是女性歌手,会唱“乌日汀哆”的歌手,就一定会唱“浩来诺古拉”。

第二种:“腭柔诺古拉”。“腭柔”,翻译成汉语是“下颌”的意思,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下颌诺古拉”。在演唱技巧上,“腭柔诺古拉”的演唱方法是通过演唱者下颌的上下扇动而发出的波动装饰音,这种装饰音具有大二度与小三度一明一暗交替波动的特点。这种颤音的效果主要是靠下颌震动发声,因而称之为“下颌诺古拉”。但需要强调的是,下颌上下扇动不是僵化了的,而是结合发生器官其它部位共同协调,放松自然发出的声音,任何单纯的模仿外部器官活动发出的声音都是不正确的。演唱这种“诺古拉”的多为男歌手。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qikandaodu/2020/0910/700.html



上一篇:潜在与显现,认同与派生 —— 音乐意义区域划
下一篇:教育科研水平多元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