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霞涌下沙河经“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后重焕生机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7 14:3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 盛夏,大亚湾区霞涌黄金海岸清风徐徐、碧波万顷,引无数游人魂牵梦萦。沙滩边,漂亮的滨海度假公寓鳞次栉比,渔家民居、民宿别有风情。从沙滩一路向北,穿过霞光二路、石化

? ? 盛夏,大亚湾区霞涌黄金海岸清风徐徐、碧波万顷,引无数游人魂牵梦萦。沙滩边,漂亮的滨海度假公寓鳞次栉比,渔家民居、民宿别有风情。从沙滩一路向北,穿过霞光二路、石化大道东便进入村庄,村庄向上则是连绵山脉。


  镜头慢慢拉近:在上角村地界、鱿鱼湾水库东部的牛牯秃山岭间,一涧溪水从杂草石缝间汩汩而出,一路向下形成愈来愈宽的河道,河流经霞涌上角村、义联村,然后汇入大海。数百年来,这条河流被人们称为“下沙河”。


  下沙河滋养了沿河世代居民,也孕育了厚重而神秘的村庄文化。进入新时代,河流正在“一河一策”精准治理中焕发新生,沿河村庄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其中,位于下沙河上游的上角村正乘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抢抓道路建设机遇发展产业振兴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

河边老围承载着不少村民的回忆。

  河上老桥

  已有100多年历史,见证道路交通发展

  炎热夏季,加上山林茂密、杂草丛生,要根据资料记载的“发源于鱿鱼湾水库东部牛牯秃山岭”来寻找下沙河的发源地,变得很困难。


  但要寻找下沙河上游河道,到上角村呈田坑就没错了。惠深沿海高速公路从呈田坑穿过,在这条高速路桥下,一条小溪流潺潺流过,这就是下沙河了。一股细小的水流顺着山势而下,流经农田耕地,在这里被拦水坝截流,然后沿着固定的河道蜿蜒而下。


  拦水坝旁的村道边有一棵古榕树。村民说,该树已有200多年树龄,被大亚湾区列入古树保护名录。古榕树的树干由粗壮的几股扭结着向上而生,枝叶茂盛葱翠,庞大的枝叶向四周散开来,遮天蔽日。村民说,古榕树在数十年前曾一度枯死。正当村民以为其没有生命时,怎料来年树根部又冒出新枝,且一年比一年粗壮、茂盛,如今已有“独树成林”之势,村民皆叹为观止,认为古榕树生命力顽强。


  下沙河从北向南,流经呈田坑桥、上角桥、义联桥、下沙田村水闸、霞光二路桥,经修邦海月半岛商住区之后与青龙河汇合,再汇入大海。


  这些桥,都是近些年来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宽阔而坚固的桥,连通一条条大道,串起沿河村庄,大大便利了人车通行,也见证了大亚湾霞涌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比如,上角桥是石化大道东从下沙河穿过的一座桥,石化大道是大亚湾区东接惠东县、西连深圳的一条枢纽大道;霞光二路桥是霞光二路上的一座桥,霞光二路是游客去霞涌黄金海岸常走的主要道路之一。


  而在科技还不发达的过去,修桥筑路靠手挖肩挑。在下沙河上,人工修筑的桥梁还有存留。在石化大道上角桥北端河面上,有一座老石桥,造型古朴坚实。老石桥桥面由3条青石板并列搭建而成,桥下只有一个由石头垒砌而成的桥墩。老石桥所在的河道两岸杂草肆意生长,郁郁葱葱,桥头已被杂草封堵,无从下脚,这座老桥大概多年前就已荒废,但桥体仍然坚固。


  随着河流上的现代化桥梁多起来,这座老石桥已丧失交通功能,但只要提起它,附近村民还记忆犹新。上角村党支部书记谭伟军介绍,听老一辈村民说,这座老石桥有100多年历史。过去,下沙河东面的上东村民小组村民到河西面耕种,都要经过这座桥。


  河边老围

  投资商欲开发修缮打造民宿村

  下沙河以东不到百米处,是上角村上东村民小组。

  从宽阔笔直的石化大道东进入霞涌街道上角村,很容易就被村委会大楼左边的一个半月形大水塘吸引,立刻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来。只不过,这个水塘足有数亩之宽阔。


  半月形水塘后方是一大片村居,正中间是上东村民小组谭氏家族的“谭氏宗祠”。谭伟军是上东村民小组人。他告诉记者,上东村民小组是一个全部姓谭的单一姓氏自然村。在谭氏宗祠墙上,有该家族于1998年重建宗祠时梳理的宗祠简介。据介绍,明朝洪武七年,敦孟公之后六世祖瑞、宗二公从惠城区横沥迁居河南岸。兄弟二人后来分居,兄留居河南岸,弟迁居惠州碧甲司霞涌约上角,为今上角村上东村民小组谭氏支派始祖。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1/0727/2196.html



上一篇:湖南日报:赋能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湖南
下一篇:首届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在广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