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盘点!2021年度全球十大人工智能治理事件及趋势(2)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2 10: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开启算法治理元年 建构平衡包容的治理体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经济体量巨大的新兴产业,其算法对网络生态的发展亦产生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算法在降

开启算法治理元年

建构平衡包容的治理体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经济体量巨大的新兴产业,其算法对网络生态的发展亦产生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算法在降低公众筛选有效信息时间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网络生态失衡、失真的风险。在本次调查中,涉及算法治理的事件得到了专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国内主要事件为“九部委发文:防止利用算法干扰社会舆论等行为”“国家网信办拟规定不得利用算法控制热搜,用户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国际方面为“美国新提案将赋予社交媒体用户禁用算法的权利”。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傅莹指出,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算法治理的“法治之网”,特别是在2021年,各部门相继出台了针对不同问题的指导意见与管理规定等文件,这些规章起到互益互补的作用,共同推进我国算法治理进一步规范发展,走向综合治理的发展格局。

2021年堪称中国算法治理元年。北京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家人工智能伦理与道德标准小组成员张凌寒认为,我国的算法治理体系以信息安全、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指导思想,2021年的算法综合治理活动与相关立法,使得我国率先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囊括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算法安全的互联网治理体系。标志性事件为世界第一部系统性、全面性规制算法的法律文件《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发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宣布我国将在三年内建立起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综合来看,欧盟和美国在数据保护立法领域走在了中国之前,算法规制方面中国则当仁不让地开世界先河。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应用场景的持续丰富,推动着人们工作生活空间的“全面数字化”。因此需要对人工智能算法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准确识别与判断,以保障公民的算法自由与算法安全。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杭州长三角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郭兵认为,算法推荐等技术为网络用户和网络平台带来便利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平衡好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安全风险,成为算法治理的一大难题。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姚期智指出,不断精进的算法、高效的算力和隐私保护是人工智能理论的新方向。“平衡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构,将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的潜能,更大程度保证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法律厘清数据边界

敏捷治理回应民众关切

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明确其法律客体的地位,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规制。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并不适用,人工智能具有基础性与普遍性,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和基础设施将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具备卓越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信息从“量”到“质”的飞跃。因此,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信息数据,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此,我国从司法实践角度升级法律体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本次十大事件的评选中,国内涉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制个人信息收集的事件关注度最高,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最高法出台人脸识别新规等。“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迎来终审宣判”也受到广泛关注。在国际方面,“欧盟发布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法规草案,呼吁禁止公共场所人脸识别”受关注度最高。

对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进行敏捷治理,意味着及时对人工智能的失范行为进行治理,实现治理对象的多元化。要及时回应人民关切,通过法律手段对个人敏感信息收集进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良性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魏凯副所长分析,2021年,备受关注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与《网络安全法》共同形成了数据治理法律领域的“三驾马车”,标志着我国数据安全法律架构已初步搭建完成。在此基础上,聚焦重点行业、新兴技术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也在2021年密集出台,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数据立法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2/0112/2679.html



上一篇:四川大竹:突出“四个引领”提升党建引领基层
下一篇:朝阳常营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