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彭马田:传统文化与信仰对干旱区环境治理的指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2 04: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2年1月5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主办的“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于线上召开。第三部分,“

2022年1月5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主办的“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于线上召开。第三部分,“科学、信仰与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享誉全球的著名汉学大家、FaithInvest创始主席兼临时首席执行官/负责人彭马田(Martin Palmer)博士做主旨报告。此前,彭马田博士将多部中国经典著作,如《庄子》、《老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翻译成了英文介绍给西方世界,成为当前全球了解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经典窗口。他被英国王室特聘为中国文化顾问、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任命为联合国文化宗教事务顾问。绿会国际部现特将发言整理分享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发言内容代表专家本人观点。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绿发会邀请我参加本次会议。我感到很荣幸。我叫彭马田,是FaithInvest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信仰计划”的赞助人。我非常荣幸能受邀加入这次讨论。

我所知道的最早的谈及环境问题的文献是出自中国,来自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他在书中写道,由于牛山的树木被砍伐,整个地区已经变成了沙漠。一片死寂,水不再流动,鸟兽散去。

在中国文化理解里,“沙漠”指的是荒野,野地,有不可驯服的特征。世界各地文化有着差异,但荒漠类型的地区给他们带去的挑战却相差无几,平日里植物难以存活,偶然一次雨水,植物就会快速生长,还有些地方环境条件严峻,动植物都挣扎在死亡线边缘。

假设我们从道教传统看,尤其是“风水”的概念——强调力量之间的平衡,风和水,正如“风水”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思,或者我们使用科学术语——生物多样性,或者其他文化和信仰中称的“自然”这些词汇描述了差不多的意思。这些词汇是多样性的,而文化的这种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自然界中也是一样,如果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或丰产的农作物,当然我们需要这些,但人类也需要其它类型的地区,让那些无法在一般地区生存的物种有自己的栖息之地,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视角。

看看那些伟大的道教大师,他们会到干旱地区、到沙漠地区,到贫瘠的地方去修行。也许对儒家而言,不进行生产,就没有意义,但对道教来说,旱地是无为的表达,这个非凡的短语很难翻译成英语,但其核心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对许多人来说,一片干燥的土地似乎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我们使用的沙漠这个词,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而事实上,它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且代表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再讲讲蒙古的例子。14世纪的蒙古由萨满文化主导,后来佛教在那里盛行,两种宗教都有着应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悠久传统。其他人认为的沙漠、干旱地或光秃秃的山脉在萨满和佛教徒眼中是是非常宝贵的,奇妙的多样化。多年来,我与菲利普亲王领导的组织——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翻译了大量的蒙古佛教经典,很多都与自然景观有关。据不完全统计,从12世纪到15世纪有800多本这样的佛经,它们在教导人们如何管理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书中提到过蒙古现在的首都乌兰巴托,它在过去是伟大的精神场所,荒凉又极富力量的博格汗山就坐落于此。我见过八、九个佛经强调了山的中心地位,要求人们保护脆弱、干燥的土地和山地自然景观,并警告信徒如果破坏环境,过度开发脆弱的土壤,那么神明会淹没你的村庄或让你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种植庄稼。

换句话说,这片明显贫瘠的土地和山谷中肥沃的土地之间的关系是阴阳的关系,是冷与热,炽热和凉爽的平衡。如果你不保持这种平衡,就会像佛经在6-7-800年前所说的,人类会遭受痛苦。因为我们需要这种平衡。当我们把这些古籍译成现代蒙古语,并将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世界银行在蒙古保护生态的项目相比较,我们很高兴和惊讶地看到佛教徒和萨满早在一千年前,800年前,600年前就知道了这个区域的脆弱性,在它们的经典著作里里反映了当代生态科学的思想。

世界上很多宗教信仰对于如何保持自然界的平衡、人类与干旱区的关系都有自己的智慧。例如,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中,有人们迁徙到埃及的沙漠以摆脱肤浅的城市、贸易和商业的故事,他们认为那样人类可以重新与神建立连结。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8世纪,早期的基督教神父们,会去干旱的农村思考如何与上帝对话。基督本人的故事中,也有他进入旷野、沙漠、干旱地区,并在那里禁食40天,思索自己的使命的例子。因此,与这些脆弱地区的关系,被深埋在宗教传统之中。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zonghexinwen/2022/0122/2706.html



上一篇: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大会举行 发
下一篇:先辈治理河西的经验,为隋唐处理民族关系提供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