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城市区域理论及其政策导向(5)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14: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城市区域理论提出以城市区域内部地方单位之间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革,重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实施地域重划,来取代失效的新区域主义的政策过程,以改

第三,城市区域理论提出以城市区域内部地方单位之间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革,重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实施地域重划,来取代失效的新区域主义的政策过程,以改善城市区域的内部治理,增强竞争能力。西方国家传统的区域主义认为,应该以地方政府之间的结构性改革,建立区域性政府来解决大都市地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遇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社会的强烈抵抗,实际成效非常有限。[37]新区域主义之所以能够在 20世纪 90年代兴起,就是因为传统区域主义的结构性改革遇阻,而困扰城市区域发展的问题依旧。结果,新区域主义只能绕开整合地方政府结构这一难题,提出政府间协作的、各方力量参与的政策性议程。现在城市区域理论重提结构性改革的话题,是否确实反映了不同于以往发展阶段的新背景与区域整合的新需要,还有待观察。

第四,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同的城市区域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政策措施也应有所区别。在中国的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就分别有政府驱动模式、FD I驱动模式和城市网络驱动模式。[38]在地方政府间相互竞争促进区域整合的过程中,政府 (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规划和协调作用非常突出;[39]同时,各级政府也在通过城市区域的空间重构相互进行博弈,体现了政治与行政权力借由城市区域空间所进行的上下流通与平衡,特别是省级政府与城市区域之间的复杂关系。[40]区域战略规划也不仅仅是土地使用和协调发展的工具,而是意味着中央和省级政府重新评估与确定了地方和区域治理的重要性,只是还需要恰当的制度性结构的设计相配套。[41]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是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调整地方政府间关系和地方行政区划时,因为涉及各地方的重大利益,同样也非常困难。城市区域理论所包含的分权、地域重划、地方政府间关系结构性调整的主张,尤其需要谨慎对待。

注释:

[1]王旭:《美国城市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 150页。

[2]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 275页。

[3]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 伦敦 东京》,周振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 3-5页。

[4][18]Andrew and KevinWard,“Introduction to aDebate on City-Regions:New Geographiesof Governance,Democracy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31,No.1,2007,

[5]Sir Peter Hall,“Global City-Reg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Allen J.Scott(ed.),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6]Saskia Sassen,“Global Cities and Global City-Regions:A Comparison”,In Allen J.Scott(ed.),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

[7]:《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的治理危机》,任远等主编:《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 5页。

[8]王旭、罗思东:《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 254-257页。

[9]若尔迪·博尔哈、曼纽尔·卡斯泰尔:《本土化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城市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 96、97页。

[10][15][26]汉克·V.萨维奇、罗纳德·K.福格尔:《区域主义范式与城市政治》,罗思东译,《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 3期。

[11]Saskia Sassen(ed.),Global Networks,Linked Cities,New York:Routledge,2002,

[12]:《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 23页。

[13]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 93页。

[14]罗震东、张京祥:《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长江三角洲演化特征与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 9期。

[16]DieterL?pple:《多中心城市体系与城市等级:德国大都市区域体系的经验教训》,任远等主编:《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第 241-257页。

[17]Henry ,“Regionalism:The New Geography of Opportunity”,In Roger Kemp(ed.),For m s of Local Governm ent:A Handbook on City,County and ,NC.:McFarland&Company,Inc.,Publishers,1999,p.323.

[19]Rob Krueger andLydia Savage,“City-Region and SocialReproduction:A‘Place’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31,No.1,2007,

[20]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 200、215页。

[21]Iain Deas and Benito Giordano,“Regions,City-Regions,Identity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of the Scalar Turn in Italy and England”.Journal of U rban Affairs,Vol.25,No.2,2003,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qikandaodu/2021/0715/2154.html



上一篇:结构性视角区域安全风险的协同治理探讨
下一篇: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