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城市区域理论及其政策导向(6)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14: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William R.Barn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mmons”, and Paul Kantor(ed.),The Politics of U rban Am erica:A Reader(3rd Edition).New York:LONG MAN,2002, [23]Ronald K.Vogel,“Governing Global C

[22]William R.Barn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mmons”, and Paul Kantor(ed.),The Politics of U rban Am erica:A Reader(3rd Edition).New York:LONG MAN,2002,

[23]Ronald K.Vogel,“Governing Global City Regions in China and theWest”,Progress in Planning,Vol.73,No.1,2010,pp.4-10.

[24]NeilBrenner,New State Spaces:U rban Governance and the Rescaling of Statehoo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3.

[25]Takashi Tsukamoto,“Tokoy's Regionalism Politics:Glocalisation of Japanese Development State”,In et al.,Progress in Planning,Vol.73,No.1,2010,

[27]Neal R.Peirce,Citistates:How U rban Am erica Can prosper in a Competitive ,D.C.:Seven Locks Press,1993,p.294.

[28],“Rescaling for a GlobalWorld”,In et al.,Progress in Planning,Vol.73,No.1,2010,

[29]考蒂·佩因:《全球化巨型城市区域中功能性多中心的政策挑战:以英格兰东南部为例》,董轶群译,《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 1期。

[30]Mark Purcell,“City-Regions,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A Research Agen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31,No.1,2007,

[31]Michael Keating,“Governing Cities and Regions:Territorial Restructuring in a Global Age”,In Allen J.Scott(ed.),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

[32]FulongWu and Fangzhu Zhang,“China's Emerging City Region Governance:Towards a Research Framework”,In et al.,Progress in Planning,Vol.73,No.1,2010,

[33]Jiang Xu and Anthony Yeh,“DecodingUrban Land Governance:State Re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U rban Studies,Vol.46,No.3,2009,

[34]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邹德慈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 103-104页。

[35]PaulineMcGuirk,“The PoliticalConstruction of the City-Region:Notes form Sydn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31,No.1,2007,

[36]Eugene J.McCann,“Inequality and Politics in the Creative City-Region:Questions ofLivability and State Strate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 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31,No.1,2007, 韩宇:《美国高技术城市成功因素探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 4期。

[37]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区政府理论的缘起》,《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 5期。

[38]罗守贵、陈冬青:《区域演化和知识扩散:来自中国三个领先地区的实证》,王方华、朱有志、李友志主编:《2008中外都市圈发展报告》,上海: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529-551页。

[39]陈向明、任远:《政府规划和市场演化的共同作用:对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和长三角城市—区域发展的实证考察》,见任远等主编:《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第 65-78页。

[40]刘超群、李志刚、徐江、叶嘉安:《新时期珠三角“城市区域”重构的空间分析:以跨行政边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 2期。

[41]Jiang Xu and Anthony G.O.Yeh,“PlanningMega-city Regions in China:Rationales and Policies”,In et al.,Progress in Planning,Vol.73,No.1,2010,

城市区域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是理解当代城市化形态的空间载体。它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是由城市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来的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由于城市区域范围较之传统的单核城市和大都市区更为广泛,因区域内产业链条的形成和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各地方单位对城市区域共同身份的追求和认同日益明显;同时,各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及其治理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因经济和政治、行政地位的不同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也随之显著。城市区域理论以城市区域的形态和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关系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各相关主体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行为的规律性,以建构合理的政治地理结构,塑造有效的政策导向,实现城市区域在经济竞争、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区域及其理论的成因

20世纪中期之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进步和服务型经济快速增长,瓦解了传统经济部门的优势地位,从而在经济地理上也瓦解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结构由工业化时代的单一中心结构向后工业化时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构成大都市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的郊区和市中心区各自走上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的道路”。[1]这是当代城市区域内部关系的原型。在经济和产业发展层面,传统工业城市的衰落与转型是产业升级与转型中的一般现象,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城市区域的形成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在政策层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新保守主义政府对于战后延续多年的积极城市政策的放弃,则使转型中的中心城市雪上加霜;同时,保守的城市政策带来了放松规制和创新主义的激励,也给城市的转型创造了机遇。“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放宽管制和创新的推动下,集聚在经济实力最强大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使其迅速成长为资本、货币、生产性服务和决策的中心。[2]90年代之后,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调整,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通讯技术给经济转型所赋予的机遇的城市,便逐渐摆脱了衰退的困扰,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比如伦敦、纽约、芝加哥、东京等城市,在全球竞争中成长为全球性城市,进而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丝奇雅·沙森的研究表明,少数的全球性城市成为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要素的生产基地,代表了全球服务业的集中化趋势;而制造业无论是在次国家区域范围、还是在全球范围,均表现出分散化的趋势。[3]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qikandaodu/2021/0715/2154.html



上一篇:结构性视角区域安全风险的协同治理探讨
下一篇: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