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城市区域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来源:区域治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5 14: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城市区域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是理解当代城市化形态的空间载体。它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是由城市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来的各相关主体之间

城市区域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是理解当代城市化形态的空间载体。它是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是由城市的空间结构表现出来的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由于城市区域范围较之传统的单核城市和大都市区更为广泛,因区域内产业链条的形成和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各地方单位对城市区域共同身份的追求和认同日益明显;同时,各城市之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及其治理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因经济和政治、行政地位的不同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也随之显著。城市区域理论以城市区域的形态和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关系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各相关主体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行为的规律性,以建构合理的政治地理结构,塑造有效的政策导向,实现城市区域在经济竞争、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区域及其理论的成因

20世纪中期之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进步和服务型经济快速增长,瓦解了传统经济部门的优势地位,从而在经济地理上也瓦解了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大都市区经济的空间结构由工业化时代的单一中心结构向后工业化时代的多中心结构演变,“构成大都市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的郊区和市中心区各自走上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的道路”。[1]这是当代城市区域内部关系的原型。在经济和产业发展层面,传统工业城市的衰落与转型是产业升级与转型中的一般现象,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城市区域的形成是这一规律的表现。在政策层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新保守主义政府对于战后延续多年的积极城市政策的放弃,则使转型中的中心城市雪上加霜;同时,保守的城市政策带来了放松规制和创新主义的激励,也给城市的转型创造了机遇。“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放宽管制和创新的推动下,集聚在经济实力最强大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使其迅速成长为资本、货币、生产性服务和决策的中心。[2]90年代之后,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调整,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通讯技术给经济转型所赋予的机遇的城市,便逐渐摆脱了衰退的困扰,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比如伦敦、纽约、芝加哥、东京等城市,在全球竞争中成长为全球性城市,进而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丝奇雅·沙森的研究表明,少数的全球性城市成为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基地、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要素的生产基地,代表了全球服务业的集中化趋势;而制造业无论是在次国家区域范围、还是在全球范围,均表现出分散化的趋势。[3]

全球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经济的复兴,使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摆脱了长期以来相对于郊区城市的弱势地位,区域经济显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多个中心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相互依存态势。一方面,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业在中心城市的集中,赋予了中心城市对于跨国企业必需的关键性的控制性功能;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当中必要的企业生产性活动则由位于郊区的高技术走廊承担,为此,郊区之间也存在着因聚合性的经济竞争而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从驱动城市化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看,福特主义经济结构的解体和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破产,催生了新的地域结构和形态,“城市—区域”[4]就是其中之一。城市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城市化进程自身的产物,由单核城市到大都市区,再到大都市连绵区,是一个由聚集到分散,再到聚集和分散相向而行的过程,赋予了城市化地区空间的后都市化特征。从概念的实际使用来看,城市区域同时包含了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大都市区所面对的区域经济发展、政府间关系和区域内的社会关系等问题,也同样是城市区域面临的问题。与大都市区不同的是,作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形态,城市区域特别强调次国家区域在面临全球化的挑战时,区域内的多个地方主体整合出一个在经济、政治和治理方面更具竞争力的体制的重要性。

城市区域的形成有赖于区域内有全球性影响的首位性城市的带动作用,但与全球城市不同的是,城市区域的特征应从内在联系去定义,[5]“城市—区域关注更为广泛的城市化模式的特征与细节,涉及增长的分布、与全球化增长动力相关的利益的广泛扩展”。[6]由于“区域城市化的进程嵌入地方环境和文化,在不同的城市区域,向后都市时代的过渡以不同的速度开展,并采取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7]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深深地植入了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主要领域,从本质上改变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关系。作为大都市区发展和治理的主流理论,新区域主义强调的地方性的政策过程,[8]由于受到地方制度与文化的约束,无法对后都市时代的区域问题提供普遍而有效的解决方法,表现出该理论的不足。对此,博尔哈和卡斯特尔认为,对于信息时代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难题,“各种公共政策是不够的”,“改革必须在地方水平的权力和功能上采取具体形式来允许整体政策的应用”,“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权力组合和新的地方政府的管理形式”。[9]在全球竞争背景之下,“新区域主义被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理论框架之中得以重铸”,被称为“地域重划和再区域化”,“城市区域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10]

文章来源:《区域治理》 网址: http://www.qyzlzz.cn/qikandaodu/2021/0715/2154.html



上一篇:结构性视角区域安全风险的协同治理探讨
下一篇:论我国大都市区域治理的经验借鉴与模式创新

区域治理投稿 | 区域治理编辑部| 区域治理版面费 | 区域治理论文发表 | 区域治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区域治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